痛 經

概說
  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臨床以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胝部,或外陰、肛門墜痛,甚則劇痛厥者,患者常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疲倦和焦慮等。

  痛經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痛經在年輕女子初經以後不久便開始;繼發性痛經多發生在成年婦女,這種疼痛在生殖系統中,經常由於其他問題而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類纖維瘤或子宮頸狹窄等。年青及體胖的婦女,罹患痛經的比較多。

    中醫學病因病理
  本病的主要機理,為血氣運行不暢所致。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月經期間抵抗力減低,易受致病因素的影響,如情志不舒,飲食所傷,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虛損,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宮位置過度不正等而發生痛經的。

    治療原則
  痛經的治療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月經期調血止痛以止標,平時辨証求因而治本。至於子宮發育不良、畸形或位置過度傾屈等所致的痛經,又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治療方法。

臨床上痛經可分為虛實和五類証型辨証論治:

    實証
  (一)肝鬱氣滯型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作脹甚於痛,經量或多或少,乳房脹痛。舌苔薄白,脈象沉弦。
治法:疏肝理氣止痛。
方例: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減。
藥物:北柴胡  杭白芍  貢白術  白茯苓  粉甘草  薄荷葉   炮生薑  川楝子  玄胡索

  (二)陽虛內寒型
症狀: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象沉。
治法:溫經止痛。
方例:溫經湯。
藥物:吳茱萸  當歸身  杭白芍  撫川芎  防黨蔘  切生薑   麥門冬  法半夏  牡丹皮  阿膠珠  粉甘草  桂枝尖

  (三)濕熱下注型
症狀: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胝脹痛;或平時少腹時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而膩,脈象弦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例:清熱調血湯加味。
藥物:牡丹皮  川黃蓮  生地黃  當歸身  杭白芍  撫川芎   桃仁泥   蓬莪朮  制香附  延胡索  敗醬草  薏苡仁  紅藤

     虛証
  (一)氣血虛弱型
症狀:經後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淡質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華,或納少便溏。舌質淡,脈象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止痛。
方例:聖愈湯加味。
藥物:防黨蔘  北棉蓍  當歸身  撫川芎  熟地黃  生地黃  杭白芍  制香附  延胡索

  (二)肝腎虛損型
症狀:經行後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部痠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或有潮熱,或耳鳴。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細弱。
治法:益腎養肝止痛。
方例:調肝湯。
藥物:當歸身 杭白芍  山茱萸  巴戟天  阿膠珠  懷山藥  炙甘草

    單驗方:
1.田七末八分,經前及經痛時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2.延胡索片,每日3次,每次5片,痛時服。
3.艾葉三錢,生薑5片,加砂糖一兩半,煎湯熱服。
4.四物或八珍煎湯,煮紅糖,加適量米酒,虛者者經前後均可服用。

    穴位治療:
1.三陰交   取穴:在足內踝上緣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2.合谷     取穴:在手背部,當第一掌骨間隙之中點處。

    注意
  痛經患者應注意少吃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行經期不宜游泳。
 
 

本篇所介紹的方藥,祇作參考。病患者需經由醫師辨証施治。
 

返回常見病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