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概論

    甲:引言

    食養療法,古已有之。藥食同源,先輩在尋求食物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許多食物的治療作用。飲食療法在早期中醫藥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市民對採用保健食療也漸普及化。

    現代營養學家,對維生素分析,食物之分類與營養成分,作種種化驗和考證,提供攝取方法,以為促進健康之助。其目的,與傳統的食療方法,殊途同歸。不同的是,中醫學對藥物和食物的論識與驗證,概括在「五氣七味」之中,這與我們機體所表現「寒熱虛實」的反應徵狀有莫大關係。
 

    乙:食療須知

  (一)中藥及食品性味
1.屬性:涼、寒、溫、熱、平。
2.屬味:辛、酸、甘、苦、鹹、淡、澀。

  (二)虛証類型
1.氣虛、陽虛 (代表不同程度功能的損耗)。
2.血虛、陰虛 (代表不同程度營養物質的損耗)。

  (三)虛則補之
    虛,是指體質機能的衰退。虛則補之為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常用法則。臨床上是依據各人的體質和受納程度來進行調補的。進補,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假若不得其法,濫服〝補健〞食品,將增加內臟的負擔能力,以至日後症患叢生。

  (四)節令與疾病的關係
    一年有廿四個節氣,中醫學概分成六種氣象:風、火、暑、濕、燥、寒。以季候更替言之,可按五臟比類隸屬為肝象(肝經)、心象(心經)、脾象(脾經)、肺象(肺經)和腎象(腎經);春夏季乃主屬〝風象〞和〝火象〞,臨床上以出現如高血壓、頭目眩暈、鼻衄和皮膚病等疾患;秋冬季乃屬〝燥象〞和〝寒象〞,證候以出現如哮喘、心臟病、關節痛、肢體不溫、小便頻數、皮膚瘙癢及便秘等病症為主。

  (五)進補須知
    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學理,故在食療上也以健脾益肺、養血滋腎為主,而飲食方面應少吃溫燥辛辣之品,以免引致體內津液減少,乃致氣血亢盛,衍變成器質性疾病。

返回中醫研習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