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齯岐n         康齡報        其他刊物






中醫醫路    朱國棟中醫師

       中西醫學同是一門科學。但兩者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手段各異。從認識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方面;前者著重宏觀性辨證;後者偏於微觀性辨病。查《辭海》解釋「科學」一詞:廣義,凡有組織有系統之知識,均可稱為科學。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其理論體系主要建基在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並引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說理工具。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而逐步形成的。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是以人體為中心,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自然界的相互關係。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正氣、病邪之間的關係,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現在仍有不少市民認為中醫學不科學,因此也從不看中醫,一些人士認為中醫祇是識教人「煲湯」補身養顏而已,若遇上患病,都是看西醫較為穩妥,另外也有認為煎藥頗費時間致令卻步。上列論點或可作為反映部分市民的一般看法。在傳統上中醫是習用「證名」與病人溝通的,如風寒感冒、肺氣虛、腎陽虛、脾土困濕、肝胃不和等......。又部分醫者喜歡告訴病人,你是寒底、熱底、濕熱、風重等證情,病者聽來多是似明詐明,似明者自動升格成一個「專業人士」,往往熱心指點他人你是寒底、妳是熱底......云云。

       今天,我輩中醫界有識之士和團體應推動教育市民大眾正確認識中醫藥,例如出版小冊子、製作展板作巡迴展覽、電腦上網等方向,這樣的工作,諒知易行難吧!

(中國醫藥文化協會會刊(第二期)九七年三月一日出版)


應當關注中醫藥的發展    朱國棟中醫師

       日前在一家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月薪三千高手何處有?中藥掌櫃水準參差》的文章,覺得有一抒己見的必要。

       本港向來沒有正式管制中醫藥的條例,市民對這一行業人員的參差水準早有微辭。隨著社會的發展,市民對醫療和個人健康日益重視。因此,不論行內人士還是市民大眾,都對中醫藥發展極其關注。

       港府在一九八九年八月已委任一個中醫藥工作小組,負責就傳統中醫藥在香港的使用情況和該行業的事宜,進行檢討和作出建議。

       之後,該小組在一九九四年十月發表了第一份報告書,其內容覆蓋面甚廣,其中第九章敘述了有關藥材舖掌櫃的情況,提及傳統中醫藥零售店日益缺乏經驗豐富的掌櫃,而有興趣學習配藥的人卻缺少受訓機會。報告書建議由一所為正式培訓中醫及藥材舖掌櫃而設的中醫學院負責培訓。此外,亦有建議日後為掌櫃設立註冊制度;另更建議僱主酌情檢討他們的薪金和工作條件,使其薪金和工作性質及職責更為相配。改善薪酬當有助於招聘新人和紓緩目前人手短缺的情況。

       傳統中醫藥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其使用亦經歷過千百年來的臨床驗證,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理論程式,共兼備多種療法的醫療體系。筆者希望中醫藥工作小組能妥善處理各項工作,把中醫藥納上正確的發展軌道,以便更好地造福市民。

(原載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七日《快報》讀者來論版)


老人與粥療    朱國棟中醫師

       筆者月前出席社區中心的長者月會,其間運用中醫學理,擬題講述了老人如何預防冬春季疾病的發生。

       內容論及:大寒、立春、雨水、驚蟄乃一年的「初之氣」,主「風」,配屬「肝木」。簡言之,「風」的季候有不少疾患是與「肝象」有關的,如:頭目眩暈、胃腸不適、睡眠不寧和關節痠痛等......。

       在預防方面提了兩個導向:第一,少吃鹹、酸類食物;第二,多食健脾益胃之品。此外,也建議多選用「藥粥」作為防治疾病之用。因它不僅具有吸收快和養胃氣的益處,粥與藥物更起到醫療和保健的協同效能,並可根據個人需要而調配藥物。

       之後,也介紹多款「藥粥」給與會的長者參考,如:懷山紅棗瘦肉粥,功能補脾胃,滋養肺胃,尤合老人;粟米粥,預防心血管疾病;胡籮蔔粥,防高血壓疾患等。

       總上所言:健康以預防為要。預防疾病豈獨是長者,介紹「藥粥」,只是希望在防治疾病上提述多一種意見而已。

  (中國醫藥文化協會會刊(第三期)九七年六月二日出版)


關心讀者無微不至     朱國棟中醫師

       近年,阿樂在《蘋果日報》名采版「樂在其中」高談醫論,公開驗方以普渡眾生為樂。

     《蘋果》在本年四月十九日《蘋果手記》有如下標題--本報不會安排提供治癌處方。

阿樂在同日公開八味抗癌草藥(附劑量),亦循例聲明,該方只供研究參考之用,未必適合所有患者,如欲服用,必須請教有經驗之醫師,否則後果自負,與阿樂無涉。另外亦列出服用該方藥的程序。

     《蘋果》在十二月八日又創新猷,讀者可通過全天候傳真服務索取到阿樂治癌秘方之八味方,《蘋果》關心讀者健康,真是無微不至。

       很多人對所所謂「驗方秘藥」都有莫名其妙的情懷,認為「秘」即是「寶」,尤其是經由知名人士或奇人異士直接或間接所透露的。他們最最關切的是希望自己亦可以成為第二個幸運者吧!

       傳統中醫藥早已發展成為一個醫療體系。中醫治病首重辨證施治,知常達變,而不是採用對「藥」入座的方式,縱有使用秘方妙藥而治愈的訊息,有的只是萬中無一的個案,市民不應作為投射的對象,以免延誤病情。

(原載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蘋果日報•自由講場》版)


五通衡法淺論        朱國棟中醫師

       五通衡法是以探究人體血流動力的一門中醫學說。五通者,通達五臟血氣為主導,調暢人體血液流速流量的一種衡平療法,有五類治病法則:(一)通肝;(二)通心;(三)通脾;(四)通肺;(五)通腎。臨床上運用五通衡法,可促進機體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帶氧量增高、血管壁內膜下沉積物質減少。這種〝以通為補、和調氣血〞的治療方則,正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精神。

       患病超過一年者,其血管壁內膜下大多沉積致病物質(中醫學視為痰瘀),若不加以清導,則血液流速漸緩,首先影響微循環系統,繼而五臟六腑的衡平狀態紊亂,最後將引致人體最寶貴的抗病能減弱(正氣不足),病患叢生。臨床上所見,男性三十二歲至四十歲,女性二十八歲至三十五歲期間,常有血液流速不整的「機能衰退」現象。

       五通衡法除可調整人體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失調,亦可改善中、晚期癌症的徵狀。

(原載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至七月二日癌協綜合服務中心「中醫藥治癌導論」課程。(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一日第一次修訂。)


癌症論治淺談   朱國棟中醫師

       癌症是各類惡性腫瘤(癌腫瘤)的總稱,是一種細胞性疾病。其病理特點是一個組織的異常細胞持續性過度增生,並侵害或轉移至其他組織,損害健康,或導致死亡。

       現代醫學側重微觀性辨病,臨床上運用化學、物理、生物驗證方法,剖析癌的形成、擴散和轉移,臨床上對治療各類型癌症提供佐證,在確診分期治癌方面極有幫助,值得借鑑。

       中醫學偏重宏觀性辨証(病),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証施治;兩者是作為認識和診治疾病的核心,腫瘤也不例外。因此,局部癌症的發生或轉移,並不是片面地看,例如胃癌、胰臟癌、乳癌,有時要考慮肝臟的疏泄功能;又如鼻咽癌、腸癌、皮膚癌,也需考慮肺臟的調節功能。

       癌症,古有文獻論述。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在致病因素中較注重內因。癌症的發病原因複雜,但其致病因素約歸納為四類:(一)情志鬱結;(二)臟腑失調;(三)飲食不節;(四)外感六淫(病原體)。雖然導致癌症發生的因素眾多,主要是由於人體抗病力減低所致。

       治療癌症的兩大方向:(一)祛邪。一般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等理論,選用具相關藥物,以達消除腫瘤之目的;(二)扶正。是運用補益藥物,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調整人體內部平衡,以控制腫瘤的發展。這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關鍵。但如何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是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病程長短,腫瘤大小,以及早期、晚期等具體情況,全面考慮而決定的。

       臨床上治療癌症的常用方法:(一)清熱解毒法──減緩症狀;(二)活血祛瘀法──消除腫塊;(三)化痰散結法──消除腫塊;(四)疏肝理氣法──消腫止痛;(五)扶正補虛法──控制腫瘤的發展。

     扶正補虛法與機體免疫功能有密切關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

(九八年四月十一日選錄自癌協綜合服務中心《中醫藥治癌導論》課程)



預防非典型肺炎之中醫食療   朱國棟註冊中醫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急性炎症,是呼吸道系統的常見病。本病以寒戰高熱、胸痛、乾嗽、咳痰、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為多。本病屬中醫學〝風溫〞、〝春溫〞、〝肺熱咳嗽〞,或其傳播性急驟及區域性廣泛的,可概入〝瘟疫〞等範疇。本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正氣、脾氣(包括免疫及防禦系統)不足,肺臟功能低下,又復感風熱病邪(細菌病毒),或風寒病邪(細菌病毒)入?化熱,邪熱煉液為痰,痰熱鬱阻於肺所致。

       天氣溫暖霧濕,是細菌病毒滋長及傳播的季候,細菌病毒可侵襲任何人,尤其是年老、營養不良、心肺疾患、糖尿病或其他疾患者。若近期睡眠不足,食慾不振,勞累,於時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可說是感染肺炎(典型、非典型)或其他呼吸道、消化道疾患的良好界面。

        若要預防肺炎(典型、非典型)或其他呼吸道、消化道疾患,本人認為最簡要的做法,就是注意進食不能過飽,因為過飽會抑歇『脾氣』(免疫系統)的活躍性,最好每餐進食量六至七成。

以下食療可資參考:

    (一)健脾白粥
功  效:清理胃腸,預防感冒及肺炎。
材  料:白米適量  陳皮八分
製  法:適量清水,煲約一小時半,調味飲用。
 

(二)紅蕃雜菜湯
功  效:疏調胃腸,增強體力,預防感冒及肺炎等。
材  料:紅蘿蔔二條  青椒一個  洋b一個  椰菜一個  蕃茄四個   薯仔二個
製  法:適量清水,煲約二小時,調味飲用。

國際護脊學院2003年夏季會員期刊《6-10 / 2003》



老人宜吃粥 朱國棟中醫師

       老人的生理特點主要在衰老方面,男姓五十六至六十四歲;女姓四十九至五十六歲。隨著年歲增加,身體機能逐漸減緩,這是由於臟腑功能和營養偏差所致。

       在預防和調養方面有兩個導向:第一,少吃鹹、酸類食物;第二,多進健脾益胃之品。今介紹「粥療」可資為用,它不僅具有吸收快和養胃氣的益處,粥與藥物更起到醫療和保健的協同效能,並可根據個人需要而調配藥品。例舉如下:黨蔘粥,益元氣、補五臟、抗衰老;粟米粥,預防和改善心血管疾患;木耳粥,降膽固醇及預防老年痴呆症;紅蘿白粥,預防高血壓和通暢消化系統;淡菜粥,降血壓和增強血管壁彈力;百合粥,養陰潤肺和防治痛風;懷山紅棗粥,健脾滋腎、養胃生血。

《康齡報》(第二期)二零零零年七月


老人精神障礙  朱國棟中醫師

       老人由於生理、心理,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改變而不能協調,往往導致大腦機能活動失調。臨床可出現抑鬱症和疑病症,也可見神經衰弱和強迫症。患者多為漸進而隱伏發病,早期表現悶悶不樂,不願說話,自覺思想遲緩,易激動、悲觀,有些開始表現為神經衰弱的徵狀,如頭痛頭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神疲乏力等。

       本病類似中醫學的〝鬱証〞、〝臟躁〞、〝百合病〞、〝虛勞〞等証候。在改善原則上,側重補益肺脾腎功能為主。患者平時應多做適體運動,飲食可多進含維生素E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之品。以下兩款食療,可作參考。

   (一)臟躁茶。功效:安神益氣,調暢氣血。適應証:心悸、健忘、躁煩、體倦疲勞、神經衰弱及更年期綜合症等。
材料:太子參4錢  紅棗8枚(去核) 舊橙皮8分  淮小麥5錢(布包)。
製法:用清水5碗,煎至2碗,可酌加冰糖。分兩次早晚飲用。

   (二)健脾養陰湯。功效:健脾安神,養心益肺。適應証:心悸、健忘、食欲不振、多夢易醒等。
材料:湘蓮肉1兩  百合1兩  淨瘦肉(先出水)4兩。
製法:將上品加適量清水煲約2小時,湯成後調味飲用。

《康齡報》第三期(二零零零年十二月)


失眠  朱國棟中醫師
 

       失眠是長者常見症患之一。失眠是指一種經常不得入眠的病証,輕者時眠時睡,眠而不深或不穩。重者常不能入眠或整夜無法入眠。失眠一症,既可單獨出現,也可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症同時出現。中醫古籍中有「胃不和則臥不安」和「虛勞虛煩不得眠」等論述。臨床上不是用鎮靜藥所能奏效。本症主要是七情所傷,思慮勞倦太過或暴受惊恐,亦有因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虛所致。改善原則重在調整臟腑氣血的基礎上,加上安神定志。

       失眠的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約有五類症型辨治:  (一)痰熱內擾型;  (二)虛火上擾型;(三)陰虛火旺型;  (四)心脾兩虛型; (五)心膽氣虛型。失眠與情志關係較大,除藥物治療外,應改善心理狀態。多做適體定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睡前不宜喝茶、咖啡及用煙酒。

       以下三款食療,可資參考。

       (一)半夏淮麥飲
功效: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適應症:失眠、虛熱、心悸。
材料:清半夏一錢半、  淮小麥五錢。
製法:用清水二飲碗,煎至半碗,可酌加冰糖。晚上臨睡前溫服。

       (二)半夏枯草飲
功效:清熱除煩,平肝和胃。
適應症:失眠、躁煩、口苦咽洁B眼眵。
材料:清半夏三錢、  夏枯草三錢。
製法:用清水二飲碗,煎至半碗,可酌加冰糖。晚上臨睡前溫服。

      (三)棗麥遠志飲
功效:養血清心,安神定志。
適應症:失眠、血虛、健忘。
材料:生熟棗仁各二錢、  去心麥冬二錢、遠志一錢。
製法:用清水二飲碗,煎至半碗,可酌加冰糖。晚上臨睡前溫服。

《康齡報》第四期(二零零一年三月)


糖尿病  朱國棟中醫師

       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病範疇,是長者常見病之一,多發於中年以後,以及嗜食高脂蛋白類食物和飲酒的人士。本病是一種新陳代謝性常見疾病,當胰臟的胰島素不足,或分泌出來的胰島素不能發揮功效時,可引起醣代謝紊亂,血糖便增加,而糖分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這便是糖尿病。病者如不獲得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高血壓、中風、腎臟病,心臟病,並會影響眼球,或引致失明。

       本病的一般症狀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及不同程度地具有乏力、神疲、氣短等氣虛表現。病因多由 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先天稟賦不足、房勞過度或過服溫燥藥品所致,其基本病理為氣虛兩傷、脾腎虛損。

       改善法則重在益氣養陰、滋養肺、脾、腎三臟為主。在預防方面應節制飲食和避免情緒抑鬱。病患者更須節制進食醣類食品,日常多作適體運動。

       糖尿病在臨床上約有三類証型辨治:(一)肺消型;(二)胃型消;(三)腎消型。

       下列三款食療,可作參考之需:

     (一)懷實粟米鬚湯
材料:山藥一兩、  肇芡實五錢、  粟米鬚一兩  豬胰一條。
製法:用清水四飯碗,煎至一碗半飲用,每日服一次,以一周為一療程。

     (二)耆懷苡米湯
材料:北耆一兩、懷山藥八錢、生苡米五錢、豬胰一條。
製法:用清水四飯碗,煎至一碗半飲用,每日服一次,以一周為一療程。

    (三)紅蘿白鮑魚粥
材料:紅蘿白四兩、石決明一兩、鮑魚二個、粳米二兩、生薑少量。
製法:用適量清水,文火慢煮,粥成後調味飲用。

《康齡報》第五期(二零零一年七月)


白內障  朱國棟中醫師

       白內障多發生於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長者常見的慢性眼病。本病是由於晶體的代謝障礙所致。藥物治療適用於早期,若晶珠灰白混濁,已明顯障礙瞳神,則藥物難以奏效,宜待內障成熟之後,手術治療。白內障的形成,與患者年老肝腎不足,脾胃氣虛,血氣虛損等有關。

       在預防方面應注意起居有常,生活有序,飲食有節,運動健身,精神調養等方面,使人體保持良好狀態。飲食方面,注意適當增加營養,常食易消化而富營養的食品,如蓮子粥、懷山粥、栗子粥等粥類;以及紅蘿白、菠菜等均有助延緩白內障患者晶體混濁的速度,並提高視力。

       本病常見証型有: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肝熱上擾四種証型辨治。
 

       下列三款食療,可資參考:

     (一)夜明砂粥
材料:夜明砂三錢  懷山藥一兩  菟絲子三錢  粳米二兩
製法:將夜明砂、懷山藥、菟絲子用煲魚袋盛好,加水五碗
煎成三碗,去渣後入粳米煮粥。每天一次。
功能:補腎健脾,清熱明目。

     (二)蒼朮珍蔘飲
材料:泡蒼朮八錢  珍珠母二兩  防黨蔘二錢
製法:清水四碗,煎至一碗半,每日分二次飲用。
功能:益氣健脾,明目退翳。

     (三)杞菊茶
材料:枸杞子四錢  杭菊花二錢  冬桑葉二錢  谷精草一錢
製法:上品共研粗末,裝入紗布袋內,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功能:滋養肝腎,清肝明目。

《康齡報》第六期(二零零二年三月)


風濕關節痛  朱國棟中醫師

       風濕關節痛(痹証)是長者較常見病証之一。本病因感受風寒濕熱致病原入侵人體,使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並與體質強弱、氣候、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都有密切關係。症狀表現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並具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的特點。

       風濕關節痛辨証可分為風、寒、濕、熱、氣血虛痹五類:
風痹以游走性為主;寒痹以遇寒加劇為主;濕痹以重著感為主;熱痹以焮紅灼熱及腫脹為主;氣血虛痹以日久不愈,時輕時重,屈伸時為甚。病者平日應注意營養,適當鍛鍊,增強體質對本病有預防作用,若患上感冒,應及時治療,防止疾病入侵。另外,患者亦可使用艾葉四兩,煎湯熱浴,以紓緩病証。

       下列驗方可資參考:

1.寬根藤、絡石藤、雞血藤、銀花藤、海風藤各五錢,威靈仙三錢。清水四碗煎至一碗半,每日分二次飲用。適用於風寒濕痹患者。

2.嫩桑枝一兩、懷牛膝三錢、漢防己三錢、絲瓜絡五錢。清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每日分二次飲用。適用於熱痹患者。

3.川獨活三錢、桑寄生一兩、西秦艽四錢、懷牛膝三錢、厚杜仲三錢、
  當歸身二錢半、生甘草一錢半。清水四碗煎至一碗,每日分二次飲用。適用於痹証屬肝腎虧虛患者。

《康齡報》第七期(二零零二年八月)


增強骨骼肌肉之食療 朱國棟中醫師

       中醫學認為長者由於肝脾腎功能及其營養物質日漸衰減,臨床上常有骨質易於疏鬆及肌肉痿弱的表現,故長者每見跌仆受傷後,骨骼易於折斷,常見有手腕骨折、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脊椎骨折,而受傷後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方可痊癒。

       骨骼、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要增強骨骼肌肉的機能,平時飲食應適量增加營養,補充蛋白質和鈣的食品,如鮮牛奶、瘦肉、雞蛋、魚類、豆製品等。多做適體戶外活動,吸收足夠陽光可令身體合成更多維他命D,幫助鈣吸收。多吃新鮮蔬果,少吃糖、鹽及不要煙酒過度。

       下列食療可資參考:

     (一)黃豆排骨湯
功  效:健脾養胃。
材  料:黃豆四兩   排骨一斤半
製  法:將上品加適量清水煮湯,調味飲用。

     (二)豆腐鮮魚湯
功  效:清熱健脾。
材  料:豆腐半斤   鮮魚一斤
製  法:將上品加適量清水煮湯,調味飲用。

     (三)強筋健骨湯
功  效:強筋健骨,舒筋活絡。
材料:黃豆二兩  紅棗八枚  陳皮八分 生薑一片 鹿腳筋二兩 瘦肉二兩
製法:適量清水,煲約三小時,調味飲用。

《康齡報》第八期(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中風後遺症 朱國棟註冊中醫

       中風後遺症是指中風病發病經治或未治,半年後仍遺留的症狀。中風後遺症常見的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喎斜、痴呆等。中風病的發病機理概分為風、火、痰、虛、血瘀五個方面。常用治法有開竅醒神法;.回陽固脫法;平肝潛陽法;化痰熄風法;.通腑化痰法。治療上必須根據不同的症患再辨証,以確定具體治法及處方用藥。

       風病的發病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密切相關。中風的預防,應從慎起居、調情志、節飲食三方面著手。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重視體育鍛煉。經常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過食肥甘厚味,切忌酗酒等。若頭暈、偏身麻木,多有復中的危險,應注意預防。

       下列食療可資參考:

     (一)荊芥粟米粥
組成:荊芥穗一兩半   薄荷葉一兩半   淡豆豉一兩半   粟米五兩
製法:將前3味加水煎煮15分鐘,取汁,加入粟米,熬煮成粥。
用法:每日服1~2次,空腹食用。

     (二)健腦粥
組成:核桃仁八錢   乾百合三錢   黑芝麻六錢   粳米三兩
製法:將以上4味洗淨,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服。

     (三)海帶豆腐菠菜湯
組成:海帶三兩   菠菜二兩   板豆腐二塊
製法:將以上3味洗淨切碎,加水適量,以及少量食鹽與食醋,煮湯。
用法:可作菜餚食用。

《康齡報》第九期(二零零三年三月)


柏金遜病 朱國棟

       柏金遜病(震顫麻痹)是50歲以後比較多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本病屬中醫學的「顫証」範圍。本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前者病因未明;後者由多種病種病因引起,如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腦腫瘤、結核或由藥物所引起。本病起病緩慢,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少數人有家族史。

       本病三大主症為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震顫常以肢體遠端最明顯,手及手指常呈搓丸樣動作,在靜止時發生,活動時減輕,情緒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病者常呆坐,言語及行動緩慢,開始動作困難,屈肌強直更明顯,故站立時患者頭部常前傾,軀幹也前屈,行走時雙上肢缺乏擺動,下肢呈碎步,稱〝前衝〞或〝慌張〞步態。吞咽肌可強直,則有吞咽困難,唾液多常由口角外流。

       本病的發生,多屬由虛所致的內風証,臨床上常蘊積濕、痰、瘀。主要是由於患者平素氣血虧損,繼成肝腎陰虛為本,並與患者體質、飲食、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勞煩過度等有密切關係。本病的常見証型有: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脾虛痰聚型、氣滯血瘀型。改善法則以祛風柔肝及活血化瘀為主。

       本病常因情緒變化而誘發,因此須避免精神刺激,常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是重要的,日常應多做適體運動。注意飲食調養,平時宜進食營養之品,可選擇清淡,易消化,並注意少食多餐,忌白酒、濃茶、咖啡、辛辣刺激及肥膩等食物。在配餐食療中,可辨証地應用如枸杞子、紅棗、制首烏、草明子、白菊花等。

《松齯岐n》(第二九八期)二零零二年六月十五日


中風後遺症 朱國棟

       中風後遺症是指中風病發病經治或未治,半年後仍遺留的症狀。它是導致中風病人致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療中風病的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佔。中風病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密切相關。現代臨床及實驗研究充分証明飲食因素在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風病,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蹇澀或無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合併症多、復發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點,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因本病起病急劇,變化迅速,與自然界善行而數變之風邪特點相似,故古人以此類比,名為中風。《內經》把中風病按五臟分為五風,即肝風、心風、脾風、肺風、腎風。

       中風後遺症的辨証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喎斜、痴呆等。本病多屬本虛標實,而側重在本虛。中風病的發病機理,概而言之,不外風、火、痰、虛、血瘀五個方面。常用治法約分為:1.開竅醒神法;2.回陽固脫法;3.平肝潛陽法;4.化痰熄風法;5.通腑化痰法。

       中風的預防,應從慎起居、調情志、節飲食三方面著手。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重視體育鍛煉,使氣機和調,血脈流暢,關節疏利。經常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七情所傷。避免過食肥甘厚味,切忌酗酒等。患者若出現頭暈、偏身麻木、環唇部位跳動、舌頭強硬感多有復中的危險,應盡速延醫診治。

《松齯岐n》(第三0一期)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五日


皮膚瘙癢症 朱國棟

       皮膚瘙癢症為老年人常見皮膚病之一。特點是老人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可見,其發作部位不定,可全身泛發,亦可局限於一定部位,一般與老年人的皮膚乾燥和萎縮有關。本病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而導致皮膚與內臟功能失調而出現瘙癢症狀,也可因外風或濕熱誘發而復發。

       在臨床上約分成血虛風燥型及風邪外襲型兩類。前者以養血潤膚,疏風止癢,方以養血潤膚飲加減;後者著重疏散風邪,方以桂枝湯加減。

       本病在預防與調理方面尤應注意:(一)保持心情舒暢,生活作息有序。(二)保持皮膚有一定的油潤性,以避免因皮膚乾燥、脫屑、抓癢而發展為全身性皮膚瘙癢。(三)保持室溫?定,過高過低均可誘發皮皮膚瘙癢。(四)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和畜禽、魚腥等易誘發病情加重之食品。(五)勿用熱水燙洗,洗燥不宜過勤。(六)避免搔抓,防止被手抓破感染。

       皮膚瘙癢症多由陰血虛衰所致,在飲食調治方面,宜多食用滋陰養血之品,又根據患病的具體情況進食不同的飲食。一般而言,應盡量避免食用腥發動風及辛辣厚味之品,如魚、蝦、蟹、羊肉、狗肉、蔥、蒜、辣椒、酒等。如瘙癢入夜則甚,伴心緒煩躁者,宜選用鎮靜安神的食品,如蓮子、百合、棗仁、木瓜、橙等。

《松齯岐n》(第三0四期)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老年性癡呆症  朱國棟

      老年性癡呆症是老人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原發性退化)。本病輕症神情淡漠,默默不語,反應遲鈍,少思善忘。重者言辭顛倒,舉動失常,神志不清,或哭或笑,或數日不眠,或厭食不吞,或昏睡不醒,甚者二便失禁,不識親友。

      本病的發生,中醫學認為是隨著老年人機體日漸衰減,肝脾腎虛損精血不足,加上情志影響,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因素,或發生於其他疾病之後所致,亦可使髓海(腦部細胞組織)損傷,發展成癡呆之症。

       臨床上老年性癡呆症概括分為三類常見証型:(一)肝腎虛損型;(二)脾虛痰阻型;(三)氣滯血瘀型。食療方面可參照不同証型來選用如黨參粥、陳皮白朮粥、生地百合粥、甘麥二棗粥、雙耳蓮心粥、桃仁粥等作為日常調養之品。

       預防與調理方面長者應注應飲食調適,情志調節。平時宜進食營養之品,或在飲食中多選用豆製品、蔬菜及新鮮水果等。日常更要多做適體運動,以及避免空氣污染及噪音刺激等。康復後調理著重在情志調暢和智力的訓練以及合適的生活安排。

《松齯岐n》(第三0七期)二零零三年三月十五日


預防肺炎之食療    朱國棟

        近月各方的談論焦點,莫過於非典型肺炎了。我們除了注重家居及個人衛生及帶上口罩外,如能從中醫學觀點去探討多一些有關疾患知識,是有裨益的。

       肺炎屬中醫學〝風溫〞、〝春溫〞,或其傳播性急驟及區域性廣泛的,可概入〝瘟疫〞等範疇。細菌病毒可侵襲任何人,尤其是年老、營養不良、心肺疾患、糖尿病或其他疾患者。

       人體有一個部門名叫『衛氣』(防禦系統),平時巡行於人體五臟六腑、皮膚及諸竅,當有病邪(細菌病毒)入侵時,『衛氣』迅速反應,立即將病邪吞滅之。但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衛氣』的強弱是與腸道是否『清通』(脾氣健旺)直接搭上關係的。

       若要預防肺炎(典型、非典型),本人認為最簡要的做法,就是注意進食不能過飽,因為過飽會抑歇『衛氣』的活躍性,最好每餐進食量六至七成。

       以下食療可資參考:

    (一)健脾白粥
功  效:清理胃腸,預防感冒及肺炎。
材  料:白米適量  陳皮八分
製  法:適量清水,煲約一小時半,調味飲用。
 

   (二)紅粟馬蹄湯
功  效:清熱生津,健脾養胃,預防感冒及肺炎等。
材  料:紅蘿蔔二條  粟米一條  蜜棗二粒  馬蹄六粒  南杏五錢   北杏五錢   舊橙皮一錢半
製  法:適量清水,煲約二小時半,調味飲用。
 

   (三)紅蕃雜菜湯
功  效:疏調胃腸,增強體力,預防感冒及肺炎等。
材  料:紅蘿蔔二條  青椒一個  洋蔥一個  椰菜一個  蕃茄四個    薯仔二個
製  法:適量清水,煲約二小時,調味飲用。

《松齯岐n》(第三0九期)二零零三年五月十五日


勿亂服 「抗炎」方藥    朱國棟

    香港三至四月份非典型肺炎肆瘧初期,部分有心人士通過媒體介紹一些抗炎方藥,不少長者如獲至寶,奔走相告,瞬間

傳揚甚廣;亦有很多長者購備中藥、中成藥及健康產品用為抗炎之需,望能將「非典」驅走。

       觀市面流傳之方藥,如桑菊飲、銀翹散、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板藍根、大青葉、連翹、山豆根、虎杖、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葛根、崗梅根、梔子等,均多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瀉火解毒之治效。從中醫學理而言,若適當加上如四君子湯、玉屏風散及一些扶正中藥,用以治療非典型肺炎用為臨床基礎方藥之用,惟若長者用作為預防非典型肺炎(抗炎)之用,可能已做成偏離中醫在辨証論治上講求理、法、方、藥之標尺? 故長者宜加小心分辨。

        雖有部分專論提到該類方藥可抑制病毒及增強機體免疫力云云……,但不少依方服食者,多訴說自己及親友在服用抗炎方藥後不適,如頭目眩暈、腹瀉、口淡、胃納差、睡眠不安等,凡此愆生的症患來看,或有不見其利,先見其害的影響。

        筆者認為坊間所流傳的抗炎方藥,長者宜應慎用,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不同,部分人士可出現偏寒、偏熱、偏燥、偏濕等體徵,其中尤以兒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均不能隨意服用。長者如發見身體出現不適,應儘早延醫診治為要。

《松齯岐n》(第三一0期)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
 



   秋燥    朱國棟

        本文見刊時,想已屆中秋時節,秋意漸濃,各位長者有否感到清晨及午後之氣溫已轉涼?因此,早晚外出要緊記多穿一件薄衣,以免著涼,甚至乘坐冷氣公共交通工具時尤應注意!

        每年中秋過後,空氣濕度下降,日間氣溫仍是暖和,陽光普照,稍為走動已感肌膚濕潤,煩熱鬱於胸部,或伴疲乏感,渴睡,但到晚上,反睡不安寧;身體亦有一些轉變瞬息,如鼻咽乾燥、唇乾、皮膚乾燥,間有乾咳等。老一輩朋友多稱這時為〝爭秋奪暑〞(又稱秋老虎或十月火歸臟)的季候了,中醫則稱為「秋燥」。「秋燥」最令各位長者擔心的,莫過於容易引起咳嗽、哮喘,或皮膚?燥、便秘、泄瀉、糖尿病等証患。

        中醫認為「秋燥」,燥邪易傷津,燥則濡之,堪用法則為〝益氣增液、滋陰養血〞。常用成方有「增液湯」、「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養陰清肺湯」等;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玉竹、淮山、百合、桑葉、杏仁、胡麻仁、生地、枇杷葉、阿膠等;常用湯水以「清補涼」為主,但感冒、胃腸不適的老人家不宜,如有便秘習慣,可酌減芡實及蓮子。

        日常要預防「秋燥」的辦法,最好是多進食一些含水份的食物,或平時多飲暖開水,多吃適量水果,如蘋果、雪梨、奇異果,避免吃刺激辛辣食物。最後,生活需作息有序,早睡早起,多作戶外閒步,呼吸新鮮空氣,以及和煦之陽光照射,亦是重要的。



返回中醫研習坊